界定“弱者”通常基于以下几个维度:
社会资源占有
弱者通常指那些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占有份额较少的个人或组织。
能力与条件
弱者可能因为身体、智力、经济力量等方面的不足而处于不利地位。
缺乏逆商和抗挫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
社会地位
在民商事关系中,弱者可能因为经济地位、知识、技能、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不足而处于不利地位。
隶属关系与信息不对称
弱者可能因为隶属关系、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自然原因与传统影响
自然条件或传统文化也可能导致某些群体成为弱者。
社会观念与态度
社会对弱者的态度和看法,包括怜悯、同情甚至贬义称呼,也会影响对弱者的界定。
法律视角
法律上,弱者可能指在民商事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其合法权利容易受到侵害。
社会学视角
弱势群体通常指那些由于社会结构、制度性安排等原因而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弱者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条件和个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对待弱者的态度和社会观念也是界定弱者时需要考虑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关文章:
《中国绘画:元至清》|每日一书04-14
“软硬”协同 汕尾海丰构建县域治理新样板04-10
“财米油盐”丨除了“老赖”,关于信用你还应该了解啥?04-04
三胎社会抚养费多少钱01-18
吸毒案底多久解除管控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