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落第是什么意思解释(古代科举知识这么复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6 10:08:04    

一、古代科举知识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一干二百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而深远的影响。

在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史上,曾产生出七百多名状元,近十一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终于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科举制度中的各种名词,有的大家耳熟能详,有的可能听都没听过。

科考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是孝子,廉是廉洁之士,合称为孝廉。武帝以后,孝廉成为+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孝廉,多在郎署供职,由郎升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迁具今丞尉、再迁刺史、太守。

贡生: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来,朝廷取士,由学馆出身的叫生徒,由州县报名应试的叫乡贡,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生,由州县送京城参加会试。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生,殿试赐出身为进士。但习惯上会试考中者即称为进士。

乡贡: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应试者先由州考试及科考而后贡之于朝,称为“乡贡”。唐代科举取士,出自学馆的称“生徒”,出自州县的称“乡贡”。科甲:汉唐举士考试都有甲乙丙等科,故后世因此而称科举为科甲,经科目考试录取者叫做科甲出身。

进士:原指可以进授爵禄之士。唐制进士科与明经、明法科等并列,应试者谓举时士,试毕发榜合格的叫做成进士。凡试于礼部的,都叫做进士。宋代进土科成为科举中唯的科目。明清时,卒人会试中式,复行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土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迪称为进士。凡列衔时,都先写赐进士及第或出身。

秀オ:别称茂才。本是才华优秀者的通称。宋代凡应举者都称秀才。明清两代秀才成为附、州、县学的生员的专称。

举人: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宋、金、元均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杯。明清专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并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范进中举

及第:指科举应试中选。宋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汉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谓之‘高弟隋唐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明清进士殿试,一甲二名都赐进士及第,其余的叫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不叫及第。

落第:指科举应试未中。也叫下第。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太机开宝六年(973年)以前常称榜首,开宝八年定礼部复试之制,才以殿试肖간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生须行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二名。其称始于北宋初年,当时殿试第二、三名都称为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明清定制,专指殿试一甲第二名为榜眼。

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唐时进士在曲江杏园举行“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两三人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折取名花。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的第二名为探花。

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鼎有三足,一甲为三名,都赐进士及第,故有鼎甲之称。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解元:唐制,举进土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考后正式发榜,叫做正榜,正榜听取的是本科中式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另外,还取中副榜举人若干名,为“副贡生”,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以后可不应岁科试而径应乡试。凡考中的举人,应谒见荐卷的房师及主考的座师,拜称门生,拜主考为座主。

秋闱:闱即考场。明清两代科举乡试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中式者为贡士,也叫中式进十,第一名称会元。各省人数以到京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以后,中式进土须下月应殿试。

春闱:唐代科举礼部考试定在春夏之间举行,叫做春闱。明清会试也在春季举行,故称会试为春闱。

主考:明清科举制度中主持乡试、会试的官员。会试四人,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御史以上的官员,由礼部提派充,名曰总裁。其职务是总阅应试者的试卷,分别取去,核定名次,将其取中的举人及其试卷奏报带。

贡闱:考试贡士之所,即贡院。

闱墨:科举试卷。明清时把乡、会试中式卷编刻成书,明称小录,清称闱墨,别称“试录”。

殿试:亦名廷试。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土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和探花。 E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

朝考:清代进土经过殿试,取得出身以后,由礼部按名次送翰林院掌院学七,奏请帝,再试保和殿,称为朝考。由特派大臣阅卷,结合殿试名次,由帝分别授职,前列者用为庶吉士,次者分别用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和知县等职。

副榜:明清科举制度取士分正、副榜。正式录取的,名列正榜;在正榜之外,另取若干人,名列副榜。明永乐中期,会试有副榜,给一些落第举人有作官的机会,嘉靖中期又有乡试副榜。清代只有乡试副榜,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可以入国子监肄业,叫做副贡生。

贡举:考略书名。有关明清两代科举始末材料的辑录。黄崇兰、赵学增、陆熊祥辑。明清两代科举,凡历科典试官、官阶籍贯、首场题目、乡、会试中式第一名,殿试一甲三名,无不备录。

童生: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或称儒童、文童。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或直隶州、厅试)利和院试二个阶段。三年考试两次,丑、未、辰、戌年叫岁考,寅、中、已、亥年叫科考。

县试:明清童生试第一阶段的考试。应试童生到本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复请禀生作保。主持考试的为本县县官,试期多在二月。分四场或五场举行。各场分别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场终后,出长案,依名次前后录取,将其名单送县儒学署备案,取得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

府试:明清童生试第二阶段的考试。经县试录取的童生得参加管辖该县的附(或直隶州、厅)的考试。试期我在四月举行。报名手续与县试略同。考试录取以后,取得参加院试的资格。

院试:清代由各省政主持的考试,也是童生试的最高阶段。因为主持考试的学政称提督学院,所以叫做院试。又因为过去的学政叫提学道,所以也称为道试。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以参加院试。党政于其驻地考试就近各府的应试童生,其余的各府,则以次分期案临考试。院试分为二场进行,一正试,二复试。揭晓名为出案,录取者就是生员,叫做“秀才”。送入附、县学叫做“进学”,也叫“入洋”,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岁考:明清时督学使者(学政)对所属府、州、县已入学生员的考试称岁考,也叫岁试。考试生员二年二次,由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县、州、府进行考试,以考其文字优劣及有无进步,凡府、州、县学的生员、廪生、增生、附生都必须参加考试。依其文字的优劣,定为六等黜陟法,一二二等者有赏四等以下有罚或黜革。

科考:亦称科试。清代每届乡试前一年,各省学政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凡科考一二等和三等前十名,准于参加本省乡试。

录科:清代凡科考未录取省乡试者,或因故未参加科考者,或因故未参加者,还可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叫做录遗,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禀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洪武二年(1369年)令府、州、县设置学校,其额为: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学生员三十人,县学生员二十人,每人给廪米六斗,以补助其生活。额内者为廪膳生员,即廪生。清沿明制,但须经岁科两考前列一等者才能得廪生名义,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其名额和待遇,视府、州、县大小而异。廪生可依次升入国子监肄业,称岁贡。

五贡:清代科举制度中五种贡生的总称。包括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五贡都算正途出身。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岁贡:明清时,每年或二国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因挨次升贡,又称挨贡。

恩贡:明清贡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之一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凡遇帝登极或其它庆典颁布“恩诏”这年,除罗贡之外,加选一次,称为恩贡。清代特许“先贤”后人入国子监的,也叫恩贡。

翻译:科清代特定考试科目之一。应试者为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的旗员。以满文译汉文、并作满文论文者为满洲翻译,试前初试马、步射。以蒙文译满文者为蒙占翻译(试前不试术科)。不考汉文。一般乡试考一场,会试两场。报考翻译科人历来不多,虽然名义上也是三年一考,但有时因人数不足而未举行。始于顺治时,只考取翻译生员。雍正时始考取举人,乾隆时始定会试中式后复试及格,赐进士出身,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则分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年,复试优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土用,但只一二名,无殿试分甲之例。生员、举人、进十都加翻译两字,以别于一般文科。

甲科:汉代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平帝时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二十人补文学掌故。”唐代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等),进士有甲乙两科(等)。明清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清代贵炉科举『三鼎甲』套花

科目:科举制度,分科拔官的名目。据清顾炎武《日知录.科目》载:“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曰制举……见于兄者凡五十余科,故谓之科目。”宋沿唐制,分科举士,但科目少于唐代,明清只设进士一科。

制举:即制科或特科,由帝临时定立科日,下令考选,因带的命令称“制”而得名。始于两汉,历汉、魏、六朝、唐、宋不改。制举科目很多,据宋王应麟《玉海》载,唐代有五十九科,实则不止此数。比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等。考中者,为官的升迁,无官职的由吏部优予官职。宋代制举科目不多,废置无常。元、明专用进土一科,不行制举。清代沿设制举,科目有:博学宏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历代制举,实则等于荐贤,是封建王朝录用人才的一条途径。

童子科:唐宋特设的考试科目。唐制十岁以下通一经,及《孝经》、《论语》的儿童可以参加此科考试。能背通十卷的可以授官,通七者予以出身。宋制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应试后给予出身并授官。

礼部试:唐代进土考试本由吏部的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与进士李权言语冲突,朝廷以郎官地位较低,移于尚书省的礼部侍郎主持,通称省试。历代科举遂为礼部专职,所以称在京举行的会试为礼部试,亦称“礼闱”。

试帖诗:诗体名,也叫“赋得体”。唐初考试都以策问为重,开耀元年(681年),加试尕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所谓杂文即一诗一赋。应试的诗叫做诗帖诗,以占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它的体裁既非律,又非绝,或五言,或七言,或六的,或八韵,开头的两句见题,中间八句或十二句各相对,最后两句作结。日宋熙宁后直至明代,科场中不试诗赋。清代科举考试仍有“试帖诗”,排律格式限制尤严。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始于明代,盛丁清朝,直到光绪末年才废除。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一定的规定。

“破题”共两句,说破题目的意义。

“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

“起讲”概说全体,是议论的开始。

“入手”为起讲后人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的议论,其中“中股”是全篇的重心。在这四个段落中,每个段落又有两股两相排比对偶的文字,每股少则四句,多至二十句,合共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或“八比文”。

八股文分“正格”(排比对偶为八股者)和“变格”(排比对偶不是八股,而是六股或十六股、十八股者)两类。每篇宇数在三自字至七白字之间。

八股文出师,都在《四书》、《五经》之中。故也叫“四书文”。八股文的内容,只许“代圣人立言”,不许考生自由发挥,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对经文的解释,也必须遵照官方规定的朱熹《四书集注》等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毫无价值可言。它是选拔封建官吏的手段,只能起到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相关文章:

河北新东方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换发保险中介许可证,发证日期2025年4月16日04-22

特朗普坚定表达支持之际 美国防部长被曝面临“换人”考量04-22

长沙县:以“网格化巡查+全域管控”迎战暴雨强风极端天气04-22

美国土安全部长餐厅遇窃 重要证件被盗走04-22

女子骑车不慎摔伤,武汉青山民警及时救助送医04-22

前锋锅炉号码-全国统一400客服24小时服务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汇-总04-22

得力保险柜售后全国服务号码多少实时反馈-今-日-资-讯04-21

古德曼中央空调售后服务号码及其服务网点介绍实时反馈-今-日-资-讯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