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是王羲之《兰亭序》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古文名句。《兰亭序》语句优美清新,富有哲理;书法超凡脱俗,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时至今日都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

与《兰亭序》相关的故事很多,能说到的地方也数不清,王羲之酒后如何写下此作、萧翼如何赚兰亭、唐太宗也没有把它带入昭陵,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对于学生,分析词句、背诵名言,领略晋人风度是学习重点。对于书坛和考古学家,分辨《兰亭》真伪、找到其真迹是主要目标。

不过,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王羲之为什么要选在“癸丑之日”集会,这背后有什么深意呢?搞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道教文化的了解。首先,选在“癸丑”,是为了“修禊”。

从周代开始,形成了一种风俗,就是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或是洗涤沐浴,以此来除灾驱邪、除尘去晦,也被称为“元巳”“上巳节”。从曹魏时期开始,时间就固定在了三月初三日。

宋代以后,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三节逐渐合而为一,越来越少的人还会保持这一民俗。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或是相对闭塞的地区,上巳节的“修禊”习俗得以延续,比如云贵川滇藏等地的壮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彝族、黎族、畲族、布依族等,除了水边洗涤嬉戏外,还有歌舞、择偶等活动。

除了这一习俗外,选在“三月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一天是黄帝的诞辰,史籍记载“三月三,生轩辕”。身为道家信徒的王羲之,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除了黄帝,道家的真武大帝也是在这一天诞生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经历了一二月的严寒萧瑟,三月春风和煦,的确适合雅集。于是在这一天,王羲之带着三个儿子献之、凝之、徽之与谢安、谢万、孙绰、袁峤之、郗昙、虞说、庾蕴、羊模、孔炽、华耆等世家大族子弟共饮畅谈。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指出,这是一场披着修褉“外衣”的军事会议,原因是这42位参与者,有至少15位有带兵打仗的经历,还掌握着近则周边、远至都城建康的防卫工作。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低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点评:“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相关文章:
阿里斯顿壁挂炉用户售后服务中心实时反馈-今-日-资-讯04-21
警建防盗门24小时售后服务维修点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美菱(MeiLing)燃气灶售后故障维修客服服务热线是多少实时反馈-今-日-汇-总04-21
大信燃气灶全国统一服务热线-全国24小时服务中心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鲸灵太阳能客服人工号码(全国统一)400客服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汇-总04-21
戴沃指纹锁400全国各售后服务热线号码实时反馈-今-日-资-讯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