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奋进新山东##德州头条##临邑##临邑头条#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沙河水静静流过临盘街道的孟家寨村,河岸上夯土的寨墙遗迹早已被荒草覆盖。但村里老人眯眼指向河滩:“瞧见没?六百年前燕王的兵就在那儿扎营,帅旗一竖,姓啥就叫啥寨——许家寨是许将军的,陶家寨是陶将军的,十八个寨子连成铁索,锁着这条河啊!”
时光把兵寨熬成了村庄,却抹不去那股子英气。当年朱棣的骑兵在城东旷野上演习马术,马蹄踏过的土地,如今叫演马庄。十来个带“演马”前缀的村子星罗棋布,道光年间的县志早记下了它们的大名。春日里麦苗青青,你仿佛还能听见风中飘来金戈撞击的脆响。
一株柳树,一个书生的悲歌
恒源街道的大柳树村,名字听着朴实,却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明朝万历年间,村中央曾矗立过一棵十人合抱的巨柳,浓荫如盖,能在树下摆开五桌宴席。村里张家有个读书种子寒窗苦读,终成翰林学士,入宫为太子讲经。某日陪皇帝游园,见御造凉亭华美,他脱口叹道:“万岁爷的亭子虽好,终究不如俺老家那棵活柳树造的天然凉亭!”
此言惹来杀身之祸。皇帝以欺君之罪斩了张翰林,又派人直奔大柳树村。巨柳被连根掘起时,树根下竟盘踞着十余筐长蛇。村中老人至今说起仍唏嘘:“打那以后三百年,村里再没出过一个读书人。柳树没了,人的脊梁也折了。”直到新中国成立,春风河畔才重新栽下新柳,村小的读书声又朗朗响起来。
河北枣强来的兄弟
孟寺镇的坡张村,名字起得直白——张姓兄弟从河北枣强逃荒而来,见一片漫坡地开阔,便铲平杂草安了家。那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兄弟俩一个留在此处,一个继续东行去了济阳。留在此地的弟弟不会想到,五百年后他的子孙仍守着这片坡地,还多了个硬气的名声:“宁走十里洼,不走坡张庄!”
抗日战争时期,坡张庄的汉子们自制土地雷、土炸弹,民兵队长张世连带着队伍神出鬼没,吓得日伪军绕道而行。村口功德碑上刻着淮海战役牺牲的张世才、张世润的名字,也刻着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全村人昼夜赶制救灾塑料布的往事。老支书张保成蹲在地头笑着说:“老祖宗选这坡地时,看中的就是站得高、望得远——人不能只瞅着脚下一亩三分地啊!”
帝王枕过的土地
宿安乡的名字,沾着两位帝王的体温。唐太宗征辽东时夜宿于此,筑堤安营,得名“宿安堤”。六百多年后,燕王朱棣挥师南下,也在同一条土堤上枕戈待旦。那夜无风无雨,他酣睡至天明,大笑:“此真平安之地!”从此土堤改叫“燕王堤”,村庄更名宿安镇。
如今堤坝已成田埂,麦浪翻滚如金色海洋。八十岁的赵老汉用耙子轻敲脚下泥土:“唐太宗睡过,燕王也睡过,咱这土里埋着真龙气息哩!种出的麦子熬粥都格外香。”乡里娃娃们听着故事长大,高考前总爱来堤上坐坐,沾沾“平安应试”的吉兆。
古宅里飘出的墨香
走进理合务镇大蔺家村,蔺氏古宅的门楣上,“中宪大夫”的匾额已蒙尘,砖雕的龙头仍活灵活现。明成化年间,蔺琦从这里寒门苦读,一路考中进士,官至顺天府府尹。他主政时坚持“抚民为本”,皇帝连下三道诰命,将他务农的父亲、织布的母亲一并封赠。
古宅梁柱间似有书声回荡。蔺家后人把祖训刻在新修的文化墙上:“居官知疾苦,读书为生民。”村里娃娃放学常来天井里写作业,老人指着斑驳的窗棂说:“蔺大人当年就在这窗前读书,油灯不够亮,还凿穿半片瓦借月光呢!”
水患逼出的智慧
理合务镇本无此名。北宋年间黄河泛滥,乡民被迫迁往高地。里正登记地名时问:“新居何处?”答:“离河之地!”官员大笔一挥记作“离河务”,后觉不雅,谐音改成“理合务”——既暗含治水之理,又寄托安居之愿。
这份与水博弈的智慧延续至今。2021年暴雨,理合务街村支书带人连夜疏通古渠,洪水乖乖顺沟壑东去。村民拍着青石渠壁得意:“老祖宗选的这高地,连排水道都是现成的!”村史馆里陈列着清代河务官的木尺,旁边却放着现代的卫星云图——古今治水人的目光,在此刻交汇。
七十万人的根脉
德平镇后明村的祠堂里,供奉着一幅泛黄的“源流祖像”。画像上的明忱公目光如炬,他是秦朝名将孟明视的后裔,两千年前在此开枝散叶。如今全球七十万明姓子孙的族谱,第一页都印着这个鲁北小村的坐标。
西晋“八王之乱”时,明氏族人随移民潮南渡。一支在南京栖霞山落脚,明僧绍拒受齐高帝官位,隐居山林;另一支入川建立大夏国,称帝三载。朝鲜半岛四万明氏后裔,祖上竟是明太祖朱元璋遣送高丽的末代夏帝明升。每年清明,韩国宗亲会带着铜钱纹饰的族徽归来,在古槐下叩拜:“山东鬲县,明氏得姓之地!”
清真寺的钟声
临南镇石家村的清真寺,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月亮门依然挺立。经师常杰手书的《古兰经》静静躺在玻璃匣中,阿拉伯文墨迹如蜿蜒的溪流。每逢开斋节,头戴白帽的老人们跪满铺着芦席的庭院,少年们端着油香分送邻村。
“咱这寺能装一千人礼拜哩!”石老汉骄傲地拍着礼拜堂木柱。他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来听经,窗外飘着雪,炭盆煨着红枣茶。如今他孙子考进北京外国语学院,专修阿拉伯语:“娃说学成回来当翻译,帮乡亲们和迪拜客商谈羊肉生意!”
地名密码:刻在大地上的族谱
临邑的村庄名,是活的史书。沙河十八寨的金戈铁马,是尚武精神的基因;大柳树村的血泪往事,见证对知识的敬畏;坡张庄的漫坡地,长出移民的坚韧;蔺家古宅的匾额,镌刻耕读传家的信仰。
这些地名从不用华丽辞藻。它们像老农唠家常:龙湾村因坠龙传说得名,千斤寨纪念扛磨盘退匪的李余力,石家清真寺社区因一座乾隆年间的礼拜寺凝聚族群。最厚重的历史,往往藏在最朴素的称呼里。
如今驱车穿行乡野,新立的村碑默默讲述往事。在临南镇演马庄村口,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冲过刻有“朱棣演马处”的石碑;德平镇曹家冢的汉丞相墓旁,农人用曹参的故事教子孙:“做官要像曹参,萧规曹随——该守的规矩一寸不能改!”
历史厚重,文化绝伦。小编斗胆,妄写此文。从您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中得以更信心。
相关文章:
幸运派送中!“95 后”小伙抽中山东抗战知识竞赛华为手机大奖08-13
山东1市纪委监委通报,1人被查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