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5月11日长沙讯 当一位天才生不逢时,经历自幼习儒却科考无门,历经家国破碎但又能坚守精神,他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由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湖南卫视、芒果TV、衡阳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芒果伯璟、伯璟文化制作的四集纪录片《船山先生》5月12日晚在湖南卫视、芒果TV正式开播。

船山先生是谁?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来自高中历史课本里的寥寥数语;是被陶澍、魏源、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谭嗣同、黄兴、杨昌济等一众湖湘人物颇为推崇的思想家,深藏在他们的言语行动之中;更是一位“坐集千古之智”的儒家弟子,虽生前寂寂无名,但死后却入祀孔庙,影响了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他,就是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被后世敬称为“船山先生”。
当拍摄对象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孤峰”,即使是成熟如纪录片《中国》的制作团队,也依然感受到了突破式的挑战。一部以思想家为主题的纪录片,该如何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地呈现其思想图谱、探究其背后故事呢?又该如何在既有的“中国美学”的视觉框架上,实现新作品的突破呢?总导演李东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一次,面对的不是一座高山而是万仞绝壁。”

在与多位“船山学”专家深度研讨、遍览相关文献资料之后,纪录片《船山先生》终于确定了其破题之道——将视线投注到船山先生思想形成与延续的脉络之上。在《船山先生》的首集里,观众可以看到一位天才少年的学习与成长,看他如何以儒学立身,并试图通过读书、科举实现人生抱负;又看他如何被时事打乱所有安排,举兵抗清、与混乱的世道抗争。

而在视觉表现上,《船山先生》在“虚实相生相映”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戏剧舞台假定性与象征性手法的升级。超现实的视觉隐喻、舞台感的戏剧化场景,让人们时而沉浸在船山先生的跌宕人生中,又时而间离开来,去探索其思想的形成与流变。最终,让纪录片得以用磅礴的史诗气质,编织出一张贯通古今的思想之网。

当人们提到湖南人,一定会说起“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怕死”这句评价,相对应的还有“湖南骡子”这个标签——其后所代表的血性与诚朴,是湖南性格的最佳代表。而这一切,在300多年前的船山先生身上便已露端倪。王夫之的一生,是家国破碎与精神坚守的双重史诗。明朝覆灭后,他举兵抗清、流亡湘西,晚年隐居石船山下,在饥寒交迫中写下近千万字著作,身体力行地实现了对华夏道统的拯救与传承,并在近200年后,成为照亮中华文明至暗时刻的一盏思想心灯。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何纯 邹硕)
相关文章:
和中国“脱钩断链”无异“痴人说梦”05-12
从宏观调控看中国经济基本面05-12
纪录片《船山先生》开播05-11
全球驻华使节夫人美丽健康文化交流嘉年华活动在京举办05-11
5月11日(星期日)浙江卫视节目预告05-11
新加坡籍艺人李凯馨陷辱华风波,待播剧《赴山海》或受波及05-10
提振消费正当时——中国品牌迈向量质齐升05-10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数字产业(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软件)专题对接活动举行 曹立军出席活动并致辞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