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关注刘诗利,不应止于鸡汤叙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1:00:00    

刘诗利的这一波热度,有点猝不及防。

他59岁,河南濮阳县人,曾是农村民办代课教师,后离职在家种地,因收入不佳,经常外出打零工。现在,他每天早上五点多在北京劳务市场找活,收入很不稳定,有活干的时候一天两三百元,做的是搬钢筋、打混凝土这样的苦力活。

因为爱读书,他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巧遇了签名售书的陈行甲。陈行甲赠书并拥抱了他。刘诗利满脸褶皱像极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增加了反差感。这个桥段被拍成视频后,在网上风传。他也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

“感动”成了第一关键词。这成了一个“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的温情励志故事,赠书行为也被神圣化为对底层的精神救赎。比较典型的评论是这样的:陈行甲与刘诗利,两个不同轨迹的人相遇,一起过热爱的人生;只要捧起书,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足的阅读者……诸如此类,让人泪目。

也有人试图帮助刘诗利,送他书或试图给些物质帮助,也有人在帮他找工作……这些都很好。但很少有媒体关注在刘诗利背后,一些带有结构性的问题。

爱读书的59岁大叔,要离家数百公里,食住简陋,在建筑工地做重体力劳动养家——而就是这样的工作也常求之不得。

鸡汤容易打动人,因为它契合我们的进化心智,但对一个复杂社会系统进行解释时,我们不能单纯依靠情绪和直觉思考,那样很容易被鸡汤淹没,失去对真问题的洞察。

当刘诗利连建筑工地的活儿都找不到的时候,要骑上两小时自行车,去书店只看不买……除了感动,除了沉迷于捕捉赠书并拥抱的泪目瞬间,除了将其升华为一场浪漫化的双向奔赴,我们不能在思考和言行上有更切实一点的表现吗?

至少我们不应将苦难审美化。

为什么鸡汤多是有毒的?因为它会用虚妄的香气来麻痹现实感知,让“真问题退隐,伪和解登台”。造成苦难的结构性问题还横亘在那里,但媒体已经因刘诗利的存在而欢呼,将系统性创伤美化为“坚韧追梦”。焦点彻底被模糊为个体奋斗的史诗。

鸡汤文化,最擅长将底层挣扎炼成精神圣油。人们热衷于将刘诗利“打零工仍坚持读书”视为美德,却回避了“他辛苦与奋斗一生,为何59岁仍要农忙之余流落他乡求搬钢筋而不得”的诘问。

若非迫于无奈,谁愿让59岁的身躯远离故乡和亲人,投身于朝不保夕的钢筋水泥之间?对苦难者的诗意赞美,既滑向了个人精神胜利,也无形中回避了推动机制性改善苦难的努力。

农村民办代课教师,是一个历史性现象,现在基本已成过去式。除了少量转正者,那些被清退的民办教师,在拿到微薄的补偿后,和广大农民享受着同等的福利待遇。被忽视的系统性欠账,既关乎民办代课教师,也关乎所有的农民。

像刘诗利这样热爱读书的人,如果生于城市富裕家庭,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即便是在农村,如果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能够更完备,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为生存奔波异乡。

聚焦刘诗利的生存状况,不能只是诗意化他的阅读偏好。不需要揭示他隐而不显的底层轨迹吗?不需要阐明支撑他们“诗意”的真实代价吗?

若只为一本书、一个拥抱、一场“热爱”人生的空喊而感动,这般精神安慰,不过是廉价的情感消遣。它可以满足我们是一个善人的自我想象,但却无助于让这个社会真正趋向公平,并改善刘诗利们的境遇。

真正的尊重不是精英对底层的俯身赠书,而是让每个刘诗利无需因生存过度操劳。当老去的民办教师们不必在工地扛钢筋维生,当农民工能自由购买而非依靠赠书时,他们才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足的阅读者。赠书可以短暂温暖一个人,但唯有制度修补能守护一代人。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韩福东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文章:

关注刘诗利,不应止于鸡汤叙事07-08

青岛大学发布情况说明07-07

山西省临猗县发布高温黄色预警07-05

刚去世,他的遗产分配问题引关注!最新回应06-30

阿庆侃体育丨苏超抓黄牛 黄牛看不上的比赛很可能不是好比赛06-23

吉安一地公开引进15人06-18

民调显示近半美国民众反对向洛杉矶派兵06-11

“外卖诗人”王计兵现身江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