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陈浩
20世纪60年代,10万太行儿女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终结了林州“十年九旱”的历史,铸就了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如今,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林州57个贫困村焕发新生。从点亮深山村庄的第一盏灯,到光伏电站的聚能生金;从产业扶贫的精准滴灌,到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国网安阳供电公司以能源电力为笔,续写着新时代的“红旗渠”故事。

电力筑基,为乡村振兴架起“光明脊梁”。安阳供电公司勇挑重担,大力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太行山区地形险峻,地质坚硬,架线立杆难度极大。然而,电力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大垴村,这个林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成为了电力人攻坚克难的缩影。11名“渠二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自小耳濡目染的红旗渠精神为动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没有大型机械辅助的情况下,他们靠人力苦干,将12米长、100多斤重的水泥电杆一根根肩扛上山,用一周的时间在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上凿出一个个电杆坑。就这样,安阳供电公司累计投入4190万元,历时2年,完成了林州57个贫困村的电网改造工程。

有了可靠的能源保障,乡村的发展如虎添翼。庙荒村借红旗渠的水脉优势,打造出了“太行观霖”生态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电力保障让民宿集群24小时热水不断,让游客流连忘返。黄华镇的“煤改电”工程惠及187个村庄,连片开发了乡村旅游示范区,停车场、观光步道、民宿集群在电力的保障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北马沟村,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也在安阳供电公司的定点帮扶下焕然一新。如今的水泥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让村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变化。
光伏赋能,点亮乡村的“聚宝盆”。4月1日,在庙荒村千年皂荚树下,74岁的刘明生正满怀喜悦地擦拭着“红家乐”的招牌。这座由老屋改造的农家乐,去年盈利5万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蓝板板”——光伏电站。九年前,庙荒村还是深度贫困村,如今,120千瓦的光伏电站如梯田般铺展在村边,与红旗渠水交相辉映,成为了林州“光伏扶贫”的生动实践。安阳供电公司精准把握山区光照优势,推行“光伏建到哪,电网配套到哪”的模式,共投资80万元解决42个贫困村的光伏并网难题,为970户村民安装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达80万千瓦时,已累计返还电费630万元。

光伏不仅点亮了产业,更点亮了乡村的未来。在下峪口村,张梅生老人用儿子的意外赔偿金投资光伏,供电所的“私人定制”服务让他重燃了生活的希望;东岗镇打造“光伏图书馆”,用清洁能源为文化振兴赋能;大井村87户无劳力家庭靠光伏每年户均增收2000元……这片曾被岩石“封禁”的土地,正因“阳光银行”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业兴村,电力引擎驱动“致富快车”。安阳供电公司深知“输血”更要“造血”的道理,他们既是“光明卫士”,更是“致富参谋”。通过电网改造、引入深加工设备等方式,他们打通了乡村产业链条,让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在北马沟村、长沙村等地,安阳供电公司派驻的第一书记们以电力为支撑,推动农业合作社落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站在红旗渠畔,汩汩渠水与条条银线构成时空对话。从红旗渠的“水长城”到电力网的“光明河”,变的是时代使命,不变的是精神传承。60年一个甲子,安阳供电公司将以红旗渠通水60周年为新的起点,以能源电力铸就新时代的“光明渠”,载着乡村振兴的中国梦,奔向更加璀璨的远方。
相关文章:
农发行衡山县支行投放8000万元贷款激活万亩林业资源04-04
安徽一地公开通报!4名干部被处理04-04
重走红旗渠丨桑耳庄村:从“为水所困”到“因水而兴”04-04
Aetherflux获5000万美元融资,拟发射示范卫星实现太空向地球输电04-04
红旗渠畔续写新时代“光明”故事04-03
娄星区水洞底中学与湖南师大附中凌云中学签订共建协议04-03
环境美 产业兴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