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牧原股份,不止穿越“猪周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0:30:00    

养猪,在今天的中国,是一门好生意吗?

从牧原股份(002714.SZ)交出的2024年财报来看,答案是肯定的。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43%至1379.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5倍至189.25亿元,日均盈利约5000万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按照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24年中国猪肉产量约占全球的一半;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生猪出栏70256万头。

2024年,牧原股份出栏生猪7160万头。也就是说,端上我们餐桌的猪肉和猪肉制品,1/10出自牧原股份的猪场,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这家总部位于河南南阳的企业,如今在中国25个省级行政区布局了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16家。

过去,中国生猪养殖多以散养为主,散养户、中小规模养殖场数量众多。中国生猪市场存在明显的周期性,随着生猪供应的波动,导致猪肉市场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失衡,价格大幅波动时有发生。

不同于温氏股份的“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牧原股份走了一条不同的路,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为一体的养殖模式,辅以数智化手段,以科技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增效。

自建养殖场的重资产模式、六年增长14倍的研发资金和7倍的研发人员投入,牧原股份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牧原股份首席智能官张玉良对南方周末称,“企业无法左右猪周期,但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构筑穿越周期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智能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头均降本600元目标”

作为牧原股份“大本营”,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肉食产业综合体园区内,21栋新型猪舍整齐排列,经过四层过滤的新鲜空气从猪舍一侧流入,精准输送到每个养猪单元,污浊的气体则在楼顶经过除臭灭菌处理后再排出,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这片猪舍总占地面积为2800亩,年出栏量达到210万头。

综合体内,母猪、保育猪、育肥猪分别圈养在不同楼层,实现不同阶段的针对性规划。与之配套的还有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智能声音监测等8.5万套装备,监测数据反馈至物联网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2022年,牧原提出“头均降本600元”的目标,按照每头猪120公斤折算,每公斤养殖成本还有5元的压缩空间。为此,牧原在种猪、育肥、屠宰等各个环节挖掘降本的可能,智能化应用则贯穿其中。

生猪养殖全过程的智能化应用,是提升生猪日均增重等指标的关键,也是降本增效的突破口。

在生猪养殖的四个阶段(怀孕期、哺乳期、保育期和育肥期),育肥期生猪成长最快,国内生猪平均日增重为700-800克。而在牧原新型猪舍,生猪平均日均增重超过800克,优秀猪群可以达到1000克以上,接近欧洲国家先进水平(约1100克)。

张玉良介绍,牧原股份开展智能化的基本逻辑就是保障每头猪健康,让它们的生长环境更好,减少疾病的发生,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以牧原股份耗资数百亿元打造的智能环控系统为例,该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对生猪养殖全过程的生长环境进行智能调节,除了传统的温度调控,还增加了湿度等多因子控制参数,力求打造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

再如疾病管控方面,健康、异常的生猪在声音和音调上存在差异。物联网平台采集数十万声音数据,经过兽医人员反复核对后作为判断依据,最终制定了智能声音监测系统的算法底座。系统通过声音第一时间发现猪的异常情况,避免疾病波及猪群健康。

2024年,牧原生猪的养殖成本从2022年每公斤15.7元降至13元,每头猪(约120公斤)降本约300元,距离当年提出的“头均降本600元”目标完成了一半。

深耕技术、深挖成本,是牧原股份未来的发力方向。“公司希望通过智能化设备的持续推广应用,提升标准化管理能力,缩小人员能力的差异,以带动整体成本的下降。”牧原首席财务官高曈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智能化迭代之路

从信息化,到实现养猪智能化,牧原用了8年时间。

2011年,牧原着手搭建养猪信息化系统。2012年,公司养猪产业开始走出河南,计划上线ERP系统以便管理内部运营和财务信息。当年7月,毕业于河南财经政法.NET软件开发专业的张玉良,通过校招进入公司,与9名同事组成团队开发这个项目。

“ERP系统涉及运营管理、财务流程等多个环节,技术人员需要熟悉会计科目、记账规则等财务知识;财务人员则要了解信息管理逻辑。这是一个相互磨合、相互学习的过程。”张玉良表示。2014年,ERP系统正式上线,成为牧原股份信息化的标志事件。

2014-2018年,饲料管理、育种管理、采购、工程项目等业务管理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经营分析等运营系统陆续上线,牧原股份进一步丰富了信息化和数字化能力。

这一时期也是牧原股份登陆资本市场、开始规模扩张的阶段。2014-2018年,公司出栏生猪从185.9万头增至1101.11万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42.73%。

张玉良坦言,搭建信息化系统,一方面是公司洞察行业趋势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公司体量扩大,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实现精细管理、走向规模经济的必由之路。

全国扩张态势在2019年按下暂缓键——由于非洲猪瘟暴发,大量生猪因为防疫需求而被扑杀,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数同比下降21.6%。同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基本“0增长”,但相比同业保持了稳定。

2020年,公司生猪出栏量在全国下降3.2%的情况下,同比增长76.7%;2021年,出栏生猪量大幅增长122.2%,远超全国增速27.4%。

不同于业内普遍采用的“公司+农户”,牧原自建养殖基地、饲料厂,具备集中采购、统一管理等优势,从而增强了抵御外部疾病等风险的能力,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稳定可控。

在此基础上,牧原股份重抓创新,创新防控非瘟等疾病的空气过滤猪舍,自2019年推进智能化进程,陆续上线智能饲喂、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环控等设备,减少疾病传染、及时发现异常。同时,物联网平台链接超200万台智能终端,每天产生10亿条数据反哺生猪养殖和运营管理,形成智能化闭环。

2019-2024年,牧原股份研发费用从1.12 亿元大幅增至17.47亿元;研发人员从786人增加到6486人。张玉良告诉南方周末,目前,除了自己所在的智能化团队,牧原股份研发人员还分布在育种、饲料营养、兽医、猪舍设计、环保等二十多个技术板块。

养殖业需要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和装备,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工业,创新路上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由于新型猪舍处于密封状态,对温度等指标极为敏感。2019年夏季,由于环控系统参数设置错误,造成猪群健康下降,纠偏过程中又出现多因子控制设计缺失,最终造成百亿元损失。

回看2010年至今,牧原股份恰好经历了养猪行业的三个完整周期,在其他猪企修复猪瘟损失之时,得以乘胜追击。

张玉良认为,专注把猪养好,坚定不移做创新,往往能够推进公司在周期低谷的稳健发展——猪周期谁都回避不了,但创新给了牧原抵御外部冲击和穿越周期的能力。

开启现代化养猪时代

非洲猪瘟不仅加速了牧原的智能化步伐,也推动了全行业的转型发展。据农业农村部统计,预计2024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占比)超过70%——远高于2019年的53%。

这背后,是猪瘟叠加周期影响,从业者面对的风险越来越高,养猪不再是过去那样没有门槛的简单生意,疫病防控和成本管理成为从业者的大考。此时,生猪养殖行业从资本驱动的高速扩张阶段,来到成本驱动的精细发展阶段。深耕养猪技术、提升养猪水平的“现代化养猪”时代已经来临。

张玉良认为,真正的智能化需要10-20年时间。比如,现阶段智能监测系统发现问题后,工作人员仍需前往现场检查;未来,天南海北的员工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解决问题,让养猪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养猪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

在生猪养殖之外,牧原股份也将现代化理念应用于更多产业相关领域。

在上游,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60%,牧原股份开发了低豆日粮技术,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氨基酸替代豆粕,减少对大豆的依赖。2024年,牧原的豆粕使用量为7.3%,较行业平均水平低了43%。

在下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形成“养殖—水肥—绿色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截至2024年年末,牧原在全国共设有1100余个养猪场,涵养周边农田470万亩,减少农户化肥使用15.46万吨,帮助农户实现增收13.53亿元。

牧原股份数字化种养循环项目负责人吴祖坤介绍,公司在养殖场周边规划了相应农田,场内粪水经过固液分离后,固体制成有机肥,液体经发酵生成液态肥,通过管道输送往周边农田,通过测土配方,实现按需施肥。

吴祖坤及其团队管理着内乡县2.2万亩高标准农田,未来计划拓展至6.7万亩,这是现代养殖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的样本。农田上方,一架固定翼无人机快速扫描作物生长情况、两架多光谱无人机监测叶片等细节,相关数据被传回农田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如今,养猪成了联动上中下游产业链的长期战略布局。2025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说出了他更大的心声,“养猪是传统产业,一定要用智能、新时代的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能成为现代产业、未来产业。”

南方周末研究员 曹妍

责编 黄金萍

相关文章:

塔吉克斯坦发生5.8级地震04-13

广东加快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04-13

河南发文支持家装厨卫“焕新”,每套房最高补贴2万元04-12

跟着习主席去马来西亚|看!这朵“并蒂花”绽放得愈发灿烂04-12

时政微观察丨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04-12

废旧消费品回收:规模突破 1500 亿,难题待解04-12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04-12

鹰眼预警:京北方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变动背离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