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锦州一对理发师夫妻的37年坚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8:03:00    

李辉正在给老顾客理发。 本报记者 金国建 摄

在锦州市太和区解放西路上,施美发廊的招牌已经悬挂了37年。

李辉和刘旭东这对夫妻,从青春年少到鬓染霜白,用一把剪刀、一颗诚心,守护着街坊邻里的“顶上时光”。

不追潮流、不搞噱头,只靠手艺和诚信赢得顾客的信任。37年的坚守,有对美发事业的热爱,有平凡生活的满足,也有未能让儿子接班的淡淡遗憾。

剪刀下的青春与坚守

每天清晨8点整,59岁的李辉都会准时推开那扇熟悉的玻璃门,给店里通通风,简单打扫后会到镜子前对自己浅笑一下。1988年,22岁的李辉就是在附近的临街平房挂出了理发店招牌,她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高中毕业后就学起了美发,后又到沈阳学了一段时间,没给别人打工就直接开店了”,李辉边说边熟练地给一位老顾客理发。这位从青年时代就认准李辉的顾客,如今人已中年,两鬓间悄然爬上了和李辉一样的银丝。

不知给多少顾客理过发的李辉双手灵活地在发丝间穿梭,顾客起身时的微笑是她最大的满足,而她却只扎了一个马尾辫。

丈夫刘旭东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妻子工作时的模样:“她给客人理发时,眼睛亮晶晶的,嘴角总带着笑,好像不是在干活,而是在创作什么艺术品。”刘旭东有过工厂上班、开出租车的经历,后来看妻子辛苦就放弃在外打拼的想法,也拿起剪刀干起了理发。

“诚信”二字值千金

“有人建议我将发廊这两个字改一改,现在都叫工作室、创意剪,甚至英文名,我觉得店名不重要,得有一颗时刻装着顾客的心,得讲诚信”,李辉近乎执拗的诚信成了发廊最闪亮的名片。店里明码标价,37年来从未有过“看人下菜碟”;老顾客忘了带钱,下次再给也从不催要;甚至有人理完发多给了钱,夫妻俩一定会追出门去退还。“我从来不说,你头发焗一下啊?这样多说一句可能会增加收入,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李辉说起这些小事时,眼里闪着温暖的光。

在美发行业激烈竞争的今天,许多发廊靠推销会员卡、美发产品盈利,但李辉始终坚持着最传统的经营方式。“我们就是靠手艺吃饭,如果玩虚的可能早就不用自己亲自剪头了。”

平凡日子里的幸福光景

160平方米的门市房一楼经营、二楼居住,“这是2001年平房动迁,我们拿出积蓄买的这间门市,这一晃又20多年了,你看这装修,这么多年都没有变”。

刘旭东称,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三十多年转瞬即逝,“也有愧疚,没能陪老伴出去旅游,唯有每年暑期会抽一天时间到海边浴场放松一下,主要是担心顾客扑空”。

闲暇时,夫妻俩也会刷视频平台,学习各种新发式,提升自己。在这片小天地里有忙有闲,这种生活在外人看来或许难以想象,但夫妻俩却乐在其中。

儿子拒绝接班是夫妻俩最大的遗憾,李辉边说边整理着理发工具,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老朋友的脊背。

“有人问我们什么时候退休,我说等到拿不动剪刀那天吧。”夕阳西下,李辉站在发廊门口,望着老街上来往的行人。37年的光阴在这条街上流转,唯一不变的是发廊里那盏温暖的灯,和灯下那对依然认真理发的夫妻。

锦州是英雄城,每一位小人物也是英雄。平凡人的坚守,酿成了最动人的传奇。

本报记者 金国建

相关文章:

锦州一对理发师夫妻的37年坚守07-02

刚去世,他的遗产分配问题引关注!最新回应06-30

特朗普计划将数千名移民送往关塔那摩,以“腾出”拘留设施空间06-11

民主党高层“参战” 哈里斯:特朗普政府刻意在加州挑起混乱06-09

碳讨|从“拼团”到“专线”,绿电直连新政破解消纳难与碳壁垒06-06

闽人智慧|神仙打架!福建科学家的“含金量”还在上升05-31

AI写的论文首次被顶会ACL录用,评分位列投稿前8.2%05-30

美国联邦法官就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政策发出临时限制令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