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长治市河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旨在为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改革,系统推动浊漳河、沁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立足长治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一体推进控污、调水、清淤、畅通、添绿、增产,坚持重点突出、系统施治,打造浊漳河、沁河“生态走廊”,做好长治市治水兴水大文章。

工作任务
(一)全面推进流域控污截污
1.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或新建扩容,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及混错接改造工作,开展汛期排水管控专项行动,因地制宜开展初期雨水储蓄及回用等工程建设,有效防范初期雨水污染河流。(市住建局负责,以下各项任务均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强化工业园区废水治理。强化沿浊漳河、沁河、环漳泽湖企业污水排放监管,加快推进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焦化、化工类工业企业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推动厂区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不外排;推进化工、电镀工业企业及化工园区废水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3.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以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等人口集中区为重点,以保护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流域等为关键,因地制宜采取纳入城镇管网、收集转运、集中建站或分散处理等治理方式。沿浊漳河、沁河3公里范围内村庄污水实现全部收集处理,健全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机制,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4.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机械精量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加强养殖场畜禽粪污治理设施配套建设,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严格管控农田灌溉退水直排入河,退水渠非汛期实施闸坝封堵。(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二)加快推动现代水网建设
5.构建骨干水源网。积极谋划城市、县城第二水源,挖掘供水潜力,加快倪庄水库建设,谋划一批建库条件好,移民、征地等制约因素少的新水源工程,推进红豆峡水库、虹乙水库、西柏坡水库、茶安岭水库、屯绛二库、崖底水库前期工作,构建辛安泉域优质地下水、大中型水库地表水及其他水源多源互济的供水体系。(市水利局负责)
6.加快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快推进后湾水库供水工程,改变主城区单一供水格局,提高城镇供水应急保障能力。主城区及各县区全部建立安全可靠的备用水源地,尽量选择一处水源统筹应急和备用的功能,水源条件不充分的考虑区域共享,同步建设供水配套工程。(市水利局牵头,市住建局配合)
7.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立足各县区水资源禀赋条件,采取“建大、并中、减小”原则,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县一网”的供水格局。大力实施村表联网、户表集装工程,推进以表计征、以量收费的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机制。实行一县一企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市水利局负责,市住建局配合)
(三)构建防洪排涝体系
8.推进防洪能力提升建设。定期开展河道清淤疏浚,适时推进大中型水库清淤,对水毁堤防进行修复,对防洪不达标河段进行堤防加固,对有防护对象但无堤防河段新建堤防,向束窄的河道退还河流行洪空间,并开展支流入河口整治、穿堤建筑物改造等。坚持“堤库结合、上蓄下泄”,优化水库联合调度。提升水库智慧监测水平,适度增加监控探头、监测预警设备密度。(市水利局负责)
9.强化隐患排查整治。紧盯流域内水库、堤防、溢洪道、穿堤建筑物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汛期要加大溢洪道、穿堤建筑物等排查频次,发生溢洪道堵塞、堤防管涌等情况要及时处置,持续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阻水片林及高杆作物,严厉查处整治行洪范围内“乱建”行为,切实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市水利局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10.加快推进吴家庄水库工程。推进市级项目法人(或筹备机构)组建,推动用地预审及选址意见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移民安置规划、资金承诺函、停建令等前置要件手续办理,编制完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水利部审查,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市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委配合)
11.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合理布置雨水削峰调蓄设施。加大城市排水管网、泵站建设与改造力度。畅通城市排涝通道,加强城市外部河湖与内河、排洪沟、桥涵、闸门、排水管网等在水位标高、排水能力等方面的衔接,确保过流顺畅、水位满足防洪排涝安全要求。(市住建局牵头,市水利局配合)
(四)畅通沿河美丽走廊
12.全面贯通沿河公路。进一步完善浊漳河、沁河沿岸路网布局,因地制宜沿河道一侧或两侧修建生态旅游公路,连接、延伸现有道路系统,实现沿浊漳河、沁河道路全面贯通,让浊漳河、沁河美丽走廊成为生态观光路、百姓致富路、幸福民心路。(市交通局牵头,市水利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配合)
13.系统连接支流公路。在沿漳、沿沁公路基础上,连通绛河、石子河、涅河、岚水河、紫红河等主要支流道路,通过道路串联浊漳河、沁河流域内重要景点、文物古建、民俗村落等,构筑“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市交通局牵头,市水利局、市文旅局配合)
14.完善沿河配套设施建设。开展道路防护林建设,加快推进沿河道路配套电力、通信、充电桩、加油站等设施建设,沿途布设亲水栈道、公路驿站和停车观景台,因地制宜打造休憩驿站、房车营地、餐饮酒店、购物商场等基础配套,不断提升出行服务能力。(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国网长治供电公司等按职责负责)
(五)系统推进生态修复
15.建设沿河生态长廊。推进浊漳河、沁河、漳泽湖生态修复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岸坡生态修复,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前提下,对有条件的河道采取硬质堤防生态化改造、修建拦水堰、滩面绿化等措施,恢复自然河道生态地貌和水生动植物生境,形成沟壑、树岛、湿地、石滩等丰富的地形变化,增加生态廊道的体验乐趣与丰富度。(市水利局负责)
16.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快推进长子县、壶关县等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利用河道内低洼洪泛地、沙坑、灌木林、支流入河口、水库库尾等,进行堤内湿地、入河口湿地、库尾湿地建设。实施浊漳河干流(潞城区段)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不断提升河道内绿色覆盖。(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17.持续推动国土绿化。扎实开展精准扩林、重点补林、科学改林、持续营林、依法护林、创新活林“六大行动”,不断提高森林质量。深入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推进城乡生态修复。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
18.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合理规划谷坊、淤地坝、截潜流、农田坡改梯、坝滩地、保土耕作等各类水保工程及水保林、经济林种植等措施,重点做好浊漳河三源源头水源涵养,对浊漳河、沁河流域内细小支流开展清洁小流域治理,必要时设立封禁治理区。(市水利局负责)
(六)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19.推进先进产能改造。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两重”“两新”政策红利,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高钢铁、焦化先进产能比例,形成一定规模先进产能产业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按职责负责)
20.大力开展灌区建设。全力推进50万亩上党大型灌区项目建设,加快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水浇地比重。促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动高效旱作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负责)
21.延伸生态产业链条。依托流域良好水生态禀赋,围绕避暑度假、康体养生、生态康养等需求,打造浊漳河、沁河流域生态康养新名片。大力发展水旅融合产业,通过提升涉水休闲服务质量和品质、延长产业链、延展消费项目,创新假日休闲、民俗体验、观光采摘、共享农场等旅游形式,不断完善沿河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文旅局、市发改委按职责负责)
工作要求
(一)压实工作责任。各级河长要切实扛牢治水兴水责任,带头履行好河湖长职责,靠前指挥、担当作为,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查,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二)强化工作落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扎实推动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三)加强协同联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横向协调配合、纵向协调联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紧密衔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全市河湖生态修复治理有序推进。
(来源:长治市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邢璐霞
相关文章:
长治市河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出炉05-20
广东水利防汛Ⅳ级应急响应维持!05-09
密云水库开放360°打卡点,能俯瞰水库全貌!震撼——05-01
北疆生态文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04-28
来三亚,聆听一场山海乐章!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