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管金定

前些时间,台州彩虹图片霸屏网络,自媒体、朋友圈都是彩虹美照,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鲎。是的,海中有鲎,而彩虹的台州方言也叫鲎,与海中之鲎同名,意也是以海中之鲎形而形容彩虹之状也,故我台州方言之鲎可真不简单,既可上天,亦能入海。
聂璜《海错图》作“鲎赋”有句:“海有介虫,厥名曰鲎。”是为海中之鲎。《闽中海错疏》云:“鲎形圆,如熨斗,如便面,如恵文冠,广尺许,有刺头,如蜣螂而骨眼,眼在背上,背青黑色而穹,其血蔚蓝。”熨斗易懂,便面、恵文冠何解?《闽中海错疏》亦有补充解释:“便面,古扇,妇人取以障面者。恵文,秦汉以来武冠,侍中、中常侍则加金珰、貂蝉之饰,谓之赵恵文冠。”

鲎是生物界忠贞爱情的典范,也是勤劳妇女之楷模。光绪《黄岩县志》引《赤城志》载:“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双取之,子如麻酱之可致远。”《太平御览》引《岭表录异》云:“常雌附雄而行,捕者必艘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负之方行。”《太平御览》引《广志》则曰:“负雌而行,失雄则不能独活。”《雨航杂录》也载:“牝常负牡,牝牡相随。牝者背有目,牡者则无,牝去则牡死。故海上称妇女健壮操家者,号为鲎。”“牝者背有目,牡者则无”,“牝常负牡”既有“水母目虾”之苦楚,亦是鲎界“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之本能。也因“雌尝负雄,故获必得双,其相负乗也,虽风涛终不解。”古人谓之为“鲎媚”,我倒觉得有点刻薄,还是民间公道,称其为“两公婆”,不是更为合适吗?
说到两公婆,《天中记》还引过《番禺杂记》中的一则故事,说古时有一渔民叫庶其亷,与妻子不和,已分居数月。一日,庶其亷在海中捕获鲎,雌雄相负,虽风涛不解。庶其亷见此物,甚是后悔,不禁感叹道:“人竟还不如此物也!”回去后遂召回妻子,从此恩爱终身。无意之间,海中介虫的鲎还成了人类夫妻恩爱之教材,怎么忍心称之为“鲎媚”呢?!

《酉阳杂俎》称:“鲎壳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为鲎帆。”《南越志》的描述更加生动:“每过海辄相积於背,高尺余,如帆乘风而游。”难怪聂璜在《海错图》中作“鲎赋”有句赞曰:“驾风云而势如逐鹿,绝沧海而意等钓鳌。”
在我们少时,鲎还算常见,但我却从未仔细观察过。聂璜的《海错图》倒记得详细:“鲎初生如豆,渐如盏,至三四月才大如盂。壳作前后两截,筋膜联之,可以屈伸。前半如剖匏之半,而两腋缺处作月牙状。前半壳纵纹三行,直六刺,两泡两点目也。雌鲎至秋后放子,则明而有光,捕者难取。后半截似巨蟹而坚厚,中纵纹一行,三刺两旁,壳边各八刺,每边又出长刺各六,皆活动。尾坚锐,列刺作三棱,长与身等,亦能摇曳自卫。腹下藏足,左右各六,似足非足,又皆有双岐如螯状。末两大足如人指作五岐,变幻尤异。足皆绕口,在腹中心簇芒如针。后半壳下一膜覆软肉,叶各五片,如虾之有跗,借以游泳。肠仅一条甚短,而无脏胃。其背黑绿色,腹下及爪足黑紫色。牝者满腹皆子,子如小绿豆而黄,其脂背沉香色,血蓝色。”

毕竟是已繁衍亿万年的“化石”物种,鲎的形状样貌实在复杂,《岭表录异》虽也称为鲎鱼,实非鱼,像蟹,又像龟鼋。聂璜的“鲎赋”写得传情:“背虽别夫两目兮,不辨睛眸;腹徒拥夫多足兮,长类伛偻。泛泛浩瀚之间兮,溷玳瑁而杂鳃鯸;蠕蠕斥溷之上兮,役蟛蜞而伍蝤蛑。”“互依倚兮,等蛩虫之待蟨负;相匹偶兮,异水母之载虾浮。”
聂璜也说,杀鲎更有讲究:“须先出其肠,勿令破,然后节解之。如肠破少滴其秽,臭恶不堪食矣。”“温、台、闽、广俱产,夏末最盛。腌藏其肉及子,醉以酒浆,风味甚佳。其血调水蒸,凝如蛋糕。其跗叶端白肉,极脆,嫩美。尾间精白肉和椒醋生啖,胜鱼脍,食后戒饮茶。”我虽生长于“俱产鲎”之台州海滨,但却从未吃过鲎,实一憾事也。

台州方言(南片)普遍称驼背为“痀背”,也叫“老痀”。方言“鲎”与“痀背”“老痀”之“痀”音同。旧志《黄岩县新志》引《广韵》注:鲎,胡遘切,音侯。方音读呼遘切。偶有乡亲也读成“咳嗽”之“嗽”音。《黄岩县新志》引《山海经》:“鲎鱼,形似惠文冠。”又引《农经全书》:“俗呼虹为鲎,有东鲎晴,西鲎雨之谚。”又引《闽杂记》:“断霓又名屈鲎,其状如鲎鱼乘潮屈尾也。”《黄岩县新志》加编者按曰:“虹尝作半圆形,鲎鱼乘潮屈尾时亦只见半圆形之壳,状极相似,故俗谓虹见曰挂鲎。”
不仅仅吾乡台州,江浙大多均称虹曰鲎。汤溪旧志称:“虹霓曰鲎。谚云:秋前鲎米谷来,秋后鲎米谷去。”新昌旧志引《余东叙录》:“俗谓螮蝀曰鲎。”萧山旧志所载的“东鲎日头西鲎雨”之谚,则与吾乡旧志所录的“东鲎晴,西鲎雨”之义相同。然与吾乡不同的是,大多称虹霓曰鲎,并非形似,而是音变。镇海旧志:“谓螮蝀曰鲎。《尔雅·释天》注:江东呼螮蝀曰雩。音义云:雩,于句切。翟灏曰:今俗呼螮蝀若吼,盖本于句之切,而读句为谷,若《大雅》‘敦弓既句’之句耳。”萧山旧志:“呼虹霓曰雩,读若吼音。”该旧志亦称“《丹铅录》《田家杂占》俱因吼音作鲎,盖本于句之切,而读句为谷,若《大雅》‘敦弓既句’之句耳。”
其实,家乡的《黄岩县新志》也引有《通俗篇》《尔雅·释天》的那段话:“江东呼螮蝀曰雩。音义云:雩,于句切,句读若谷,即《大雅》‘敦弓既句’之句,因于句切音近鲎,误为鲎耳。”但引时亦有说明:“其说未知是否,附记于此。”显然,编者更认同于形似说。
“人味已尝,鲎味若何?”聂璜投箸而起自答曰:“肥甘味少,酸辛味多。”何况有医学研究表明,食用鲎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着极大危害。时下,鲎已濒危,让我们一起善待这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让这个已繁衍了亿万年的“化石”物种继续繁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天上挂鲎时,也能自然而然地想起:“海有介虫,厥名曰鲎。”
(彩虹图片为台州网友“Hyekyo”及“扬子”所摄,感谢原作者。鲎图片为《海错图》截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晚潮|海有介虫,厥名曰鲎07-11
用爱的种子,托起明天的太阳06-15
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到山东调研指导工作06-07
黄岩岛海域每一帧都美成壁纸04-26
杭州钱塘区第四批拟出让宅地清单公布 3宗地块总建面约31.5万平米04-11
广东省河源市发布森林火险黄色预警03-19
根据什么不同日语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