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上博东馆,乘自动扶梯到二楼,一身墨绿色系背心长裙的小刘老师已经在中庭等着了,在入口处的数字交互装置前停下来:“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绘画的‘六法论’。”说起来,小刘老师自2005年起,在上海博物馆担任志愿者已经整整二十年。她回溯往事,清晰记得在2002年,上博为庆祝五十周年馆庆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那一次的观展令她被中国书画艺术深深吸引,感动于中国文物文化的魅力,并从此沉迷,成为博物馆的常客。2005年,如愿成为上博的志愿者后,她自发地给自己“加课”,但凡工作之余——就从住所穿过整个城市,赶到复旦大学,旁听文博系历史系文史研究院等有关书法史、绘画史、陶瓷史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因为“你讲解的内容,可能仅涉及所有相关素材的一部分,你必须有十倍于此的储备量,要心中明了,掌握横向和纵向的线索,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传达出来,有人提问,也才能胸有成竹。”
小刘老师因一场特展与中国古典艺术结缘,以二十年如一日的热忱投身义务讲解,从普通观众成为文化传播的践行者。这种转变背后,是博物馆志愿者群体共有的精神特质: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服务社会的无私赤诚。

上博教育部的志愿者目前已有两百余人,最近又在进行招募,以免费讲解和导览为主。上博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志愿者团队累计提供导览、讲座等服务三千五百多场次,服务时长超1.4万小时。有关展厅定时定点免费讲解导览信息,每天通过大堂电子屏实时更新,方便观众规划参观。由他们策划的“博观大课堂”“小小讲解员”等教育项目,在2023年的参与人数不过2000余人,2024年则激增至7万余人次,显示出志愿者服务在激发公众文化兴趣上的显著成效。这些数字背后,是如小刘老师般的志愿者们通过系统学习文博知识,如参与博物馆学、讲解技能、无障碍服务等专业培训等,将个人热爱和兴趣转化为专业服务能力的历程。他们不仅是真实的讲述者,更是文化价值的“解码者”。
一位从1996年开始担当志愿者的同事,被大家称为“9601天字第一号”。上博志愿者团队成立于1996年,截至目前,平均年龄约50岁,学历均在大专以上,以在职人员为主。在观展期间,我们也偶遇了其他的志愿者,尽管大家的讲述风格不同,但个个都能对文史哲旁征博引,对于展品和中国文物文化如数家珍。他们通过导览与互动,拉近了观众与展品的距离,令他们生发主动探索之意。

博物馆作为百姓终身学习的场所,其实非常依赖志愿者填补专业讲解与大众需求之间的鸿沟,“以人为媒介”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展览的静态局限,使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延伸触角和动态的知识共享平台。仍以上博东馆为例,志愿者团队通过“大博物馆计划”与新展厅的互动设计,协调参观流程、提升观众体验,最大力度地增强了文明传播效能。因为志愿者的讲解,循序渐进地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身心体验,既致敬了传统绘画的哲学根基,也展现了博物馆作为美育载体的创新潜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更在于其对观众认知路径的精心设计——从理论启蒙到实践观察,从个体参与到群体共鸣,最终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的策展愿景。
上博的公共教育印证了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的双向滋养和双向赋能——志愿者在系统研修中提升了个人素养,而博物馆则通过其服务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个体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共振。博物馆志愿者的意义远超服务时长与观众数量的统计。他们以热爱为起点,以专业为支撑,以传承为使命,构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正如小刘老师二十年坚守所彰显的——志愿者不仅是博物馆的“另一张名片”,更是城市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之光”。
相关文章:
网红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湖北省博物馆:一开门就有观众一路小跑直奔“国宝”04-06
A spring date with peach blossoms in Nyingchi, XiZang04-05
约满、限流!路上堵成猪肝红,有人抓狂:5个小时动了800米,气笑了04-04
和林格尔县:清明寻春色 一步一风景04-04
文创别把“文化饭”做成“夹生饭”04-04
无锡鸿山举办文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沙龙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