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陈超|泥土的芬芳——原州农民版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9:37:00    

泥土的芬芳

——原州农民版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 陈超

在西北风沙漫卷的褶皱里,宁夏版画的生长轨迹宛如一部倔强的生命史诗。三十年前的宁夏,物质与文化的双重贫瘠如同干涸的河床,但版画艺术却奇迹般地在裂缝中生根发芽。这不仅是刀与木的碰撞,更是一场无声的启蒙运动——当力群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将版画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时,他点燃的不仅是技艺传承的星火,更是将艺术从庙堂引入民间的精神火炬。这种启蒙超越技法层面,在黄土地深处埋下了“人人皆可为艺术家”的文化基因。

作为宁夏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原版画,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她的绚烂绽放。一群身处西北腹地的创作者对艺术本质深刻把握,他们没有被当时盛行的各种艺术潮流所裹挟,而是坚定地回归生活本身,从脚下的土地汲取养分。这种创作姿态,恰与法国巴比松画派“回归自然”的艺术主张遥相呼应,都体现了一种基于地域特质的艺术自觉。这种艺术自觉极具价值地体现在原州区农民版画独特魅力之中。

当艺术史通常记载着专业画家的名字时,原州农民以握锄头的手拿起刻刀创造了艺术的奇观。如《丰收图》《闹新春》等作品,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原始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创作者与表现对象的零距离:他们不是在“描绘”生活,而是在“呈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凯尔希纳曾说:“艺术不是再现可见之物,而是使不可见成为可见。”原州农民版画正是将黄土高原农民的精神世界可视化,那些粗犷的线条下跃动的是对土地近乎宗教般的情感。

从艺术语言分析,原州农民版画的独特性在于它创造性地融合了多重元素。在技法层面,木刻的简洁刀法与剪纸、刺绣的民间艺术语汇相互渗透;在色彩运用上,大胆的对比色处理既吸收了传统年画的喜庆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视觉经验;在构图上,看似随意的场景安排实则暗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则。这种“土”与“洋”、“古”与“今”的自由穿梭,形成了独特的“原州风格”,它不是任何艺术流派的附庸,而是自成一体的审美体系。

原州农民版画的文化价值远超出艺术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保存了西北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作为美育载体,它架起了专业艺术与民间审美沟通的桥梁;作为文创资源,它探索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尤为珍贵的是,它打破了“农民与高雅艺术无缘”的刻板印象,证明艺术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恰当的表达媒介。

站在当下回望,原州农民版画的发展历程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真正的艺术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深植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那些最富生命力的作品,往往产生于不同文化因子的碰撞融合之中。原州农民版画既坚守了民间艺术的质朴本色,又吸收了专业艺术的精粹,这种“土洋结合”的智慧,或可为当下陷入同质化困境的艺术创作提供镜鉴。它最珍贵的,正是那种未被过度修饰的“孩童般”的视觉直白。这枝从泥土中生长出的艺术之花,其生命力恰恰源于它与那片土地的血脉相连。在艺术日益成为消费品的今天,原州农民版画提醒我们: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最朴实的生活深处。

(本文作者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版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版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沈克斌《牛市》 80cm×130cm


马玉香《希望的田野》 55cm×75cm


沈荣《节日》 60cm×80cm


沈克斌《火红的日子》 100cm×95cm


张秉虎《乡村乐园》 55cm×40cm


王维德 《雪塬晨曲》 50cm×45cm


马玉香《闹元宵》 40cm×55cm


田晓宾 黑白木刻


王存福《闹新春》 60cm×80cm


刘仁《添福》 80cm×80cm


王启福《乡村大舞台》 80cm×60cm


沈浩《丰收宴》 75cm×55cm

相关文章:

陈超|泥土的芬芳——原州农民版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04-22

重庆荣昌:画笔染春色 艺术润童心04-21

13个系列50余项阅读活动!城阳2025年度全民阅读活动启动04-21

宁夏图书馆举办“小小飞行员”航模飞行体验课04-21

保护好、传承好,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04-21

与拉菲同列全球第一阵营!宁夏贺兰山东麓龙谕葡萄酒获评“世界酒王之王”04-21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启动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启动04-21

历城区这场“图书大集”点燃市民阅读热情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