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漳州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0:45:00    

小小庭院,不仅是生活栖息地,而且是增收致富园。近年来,漳州市立足本地特色,创新设计“一房一坊一宿一站一店”五种庭院经济发展模式,聚焦盘活农村住宅院落“闲置空间”“闲余劳力”“闲散时间”,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早在2022年11月,我省出台的《关于鼓励引导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意见》中便提到,“到2025年,全省庭院经济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产业类型丰富,产销衔接顺畅,品牌效益显现”。

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漳州庭院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记者从漳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目前,漳州市芗城区、长泰区、云霄县、平和县、南靖县等5个试点县共投入庭院经济发展资金2400万元,支持66个行政村发展庭院经济,带动1486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每户农户每年平均可增加家庭收入3万多元,每村每年平均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多元。“小庭院”正在谱写致富增收的“大篇章”。

古厝焕新颜 有美景更有“钱”景

“这道菜里的香料来自我们庭院的百草园,您尝尝看是不是有独特的香气?”近日,在漳州市东山县樟塘镇南埔村的“51号灯塔”文创空间里,店主钟楚佳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着产品。这座由百年古厝改造而成的文创空间,正是当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生动缩影。

不久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公布的2024年度50个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中,钟楚佳的这座庭院荣获了“美丽乡村庭院”称号。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处破败的老厝。2022年7月,在村委会“古厝认领”机制的推动下,“新农人”钟楚佳和方丽玲将这座闲置老宅改造成了集手冲咖啡、文创产品、阅读空间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创空间,实现了从破败老厝到美丽庭院的华丽转身。

像这样的转变在南埔村还有数十处。据东山县农业农村局社会事务与乡村振兴股股长沈龙保介绍,为盘活村中闲置农房,南埔村采取收储、租赁、租借等方式与村民签订合同,合理规划空间,开辟了“谢谢里”文创园。同时,实施村中巷道、村居和广场的硬化、绿化和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最终,有25户村民自愿将自家老房子委托给村委会进行集中管理。村委会对这些老房子实施5年免租返利给文创客的政策。利好政策一出,仅半年时间,25户老宅全部被认领。至今,全村已有50多栋闲置老屋被盘活,实现了古厝活化与价值再造的双赢局面。

庭院变菇房 宅家实现工厂化栽培

以前农户家的庭院,顶多种点青菜、养些鸡鸭,现在可不一样了。在芗城区天宝镇部分农户的庭院里,多了个“白箱子”——移动智慧菇房。这些看似普通的白色集装箱,让农家小院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微型工厂”。

近年来,天宝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行业年产值约4亿元。为让更多农户受益,天宝镇将现代化食用菌种植技术装进集装箱,再送到农户的庭院里。“通过5G技术调控温湿度、远程控制出菇,我们实现了一次性出菇管理和工厂化周年出菇,让农户们宅家也能发展庭院小户型工厂化栽培。”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党委书记戴万金介绍道。

如今,在天宝镇珠里村、田寮村等地,食用菌企业以订单的形式发送菌包给农户种植,并提供出菇技术培训、全程跟踪指导,还统一定价回购产品、回收废包。农户负责出菇及采收,实现居家致富,将“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中的一环。

为让更多农户受益,当地还推出“零门槛”帮扶政策。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引导村民通过“0元租赁”获取“移动智慧菇房”经营管理使用权进行创业创收,或者签订劳动关系合同进行务工就业,直接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工资收入4.8万元。

从普通农家庭院到移动智慧菇房,这些白房子不仅装满了鲜嫩的食用菌,更承载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2024年,漳州市“移动智慧菇房”经验做法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评为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多样化发展 拓宽庭院致富路

近年来,漳州积极拓展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以多元化产业布局为引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一个个小庭院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打造“庭院+非遗制作+文化体验”的复合业态。如漳浦县鼓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立非遗工坊或工作室,通过带徒传艺、举办培训,带动群众在自家庭院从事剪纸创作与销售。

结合当地自然风貌、民俗风情,漳州各地推动庭院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如东山县前楼镇顶上村,围绕庭院旅居主题,将庭院改造为特色民宿、餐饮等新型产业链条。目前共有庭院民宿12户,每年吸引上万游客。

此外,东山县依托海产养殖优势,在庭院设立电商微商销售点、直播带货点、快递服务网点等,打造“电商一条街”。仅澳角村就成立了电商微商117家,年销售额达3.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漳浦县官浔镇溪坂村则引导村民从传统的大型绿化苗木种植转为造景苗木,建设“花木街市”,打造“前店后场”式的“园艺+场景展示”一条街,把房前屋后方寸庭院变成致富增收园,村民每年每户可增收3万至5万元。(记者 闫锴 通讯员 苏英顺 陈帆)

来源:闽南日报

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兰陵县:文旅融合 山水作诗民宿点睛04-23

漳州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04-23

黄渤海畔党旗红04-23

加州起诉特朗普关税战:总统权力是否被滥用?04-22

征片启事|“2025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活动”开始征片!04-21

消费新模式点亮社交新场景“圈粉”老年人 数据显示银发经济大有可为04-20

经济大省“县域天团”,要出道了04-20

“有间小院”成网红打卡点,美到心巴上!04-20